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西北有色地質礦業集團有限公司)始建于1957年,前身是原冶金工業部地質局407地質勘探隊,以秦嶺地區為工作基地,扎根陜西,逐步發展壯大。
1958年初,冶金部決定以407隊為基礎,組建冶金部陜西冶金工業管理局,統一管理陜西省冶金地質勘探工作以及省內其他冶金企事業單位。
1958年上半年,陜西省委、省政府為加強對冶金工業的管理,經與冶金部商定,冶金工業部陜西冶金工業管理局更名為陜西省冶金工業局,由部、省雙重領導,以陜西省為主管理。
1958年10月,陜西省人民政府決定成立陜西省冶金工業局礦山地質公司,職工人數5442人。1959年5月,陜西省冶金工業局礦山地質公司更名為陜西省冶金工業局地質勘探公司。
1962年8月,以陜西省冶金工業局為基礎,以陜西省冶金地質勘探公司為主體的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正式成立,統一管理陜西、甘肅、寧夏、新疆4省區的冶金地質勘探隊伍(從1963年起,青海地區冶金地質勘探隊伍也劃歸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管理)。公司由冶金部直接領導,黨的關系隸屬中共中央西北局。到1966年末,公司下屬共有11個綜合地質勘探隊、3個地質專業隊和一所一廠一院一校共18個地勘單位,職工人數11500人。工作范圍仍是整個西北地區。
1971年5月,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下放陜西省,實行部省雙重領導,以陜西省為主管理,公司所屬的青海、甘肅、新疆地區地勘隊伍下放到各省管理,11月,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改名為陜西冶金地質勘探公司。下屬單位共有七個野外地質隊:711隊、712隊、713隊、714隊、715隊、716隊、717隊;兩個專業隊:物探水文隊、測量隊以及地質研究所、修造廠、職工醫院、七二一大學,共13個下屬單位,職工5686人,只負責陜西省地質工作。
1978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陜西冶金地質勘探公司歸屬冶金部直屬,更名為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
1979年5月,714隊劃歸冶金部黃金局領導。
1979年,寧夏自治區冶金局礦山公司冶金地質勘探隊劃歸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領導,更名為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寧夏地質隊。
1983年4月,根據國家戰略調整,有色金屬工業從冶金部劃出,成立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從1983年11月起,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716隊留冶金部管理)直屬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領導。
1984年2月,冶金部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改名為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西北地質勘探公司。1984年8月公司下屬單位統一更名,將各地質隊名稱改為“西北有色金屬XXX地質勘探隊”。
1989年11月,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西北地質勘探公司更名為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西北地質勘查局,下屬單位名稱統一改為“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XXX總隊。
2000年7月,根據國家統一安排,屬地化歸陜西省管理,為正廳級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事業編制5178人。9月,寧夏總隊下放寧夏自治區管理。
2001年3月,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西北地質勘查局更名為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下屬單位共11個:711、712、713、715、717總隊,水工隊、研究院、物化探總隊、機械研究所、測繪院、西北有色醫院。
2009年2月,為了進一步深化陜西省地勘單位改革,加快地勘單位的發展,根據省政府的統一安排,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改制成立了西北有色地質礦業集團有限公司。
當前,在陜西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在省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西北有色地質礦業集團有限公司作為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的承繼主體,已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順利實現了由事業向企業的轉變,各項工作正常開展。下一步,西北有色地質礦業集團有限公司將繼續堅持地礦一體化發展道路,做大做強地勘經濟;同時深化國際經營水平,鞏固現有境外資源開發基地,奮力打造一個國際化地礦集團。
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西北有色地質礦業集團有限公司)始建于1957年,前身是原冶金工業部地質局407地質勘探隊,以秦嶺地區為工作基地,扎根陜西,逐步發展壯大。
1958年初,冶金部決定以407隊為基礎,組建冶金部陜西冶金工業管理局,統一管理陜西省冶金地質勘探工作以及省內其他冶金企事業單位。
1958年上半年,陜西省委、省政府為加強對冶金工業的管理,經與冶金部商定,冶金工業部陜西冶金工業管理局更名為陜西省冶金工業局,由部、省雙重領導,以陜西省為主管理。
1958年10月,陜西省人民政府決定成立陜西省冶金工業局礦山地質公司,職工人數5442人。1959年5月,陜西省冶金工業局礦山地質公司更名為陜西省冶金工業局地質勘探公司。
1962年8月,以陜西省冶金工業局為基礎,以陜西省冶金地質勘探公司為主體的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正式成立,統一管理陜西、甘肅、寧夏、新疆4省區的冶金地質勘探隊伍(從1963年起,青海地區冶金地質勘探隊伍也劃歸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管理)。公司由冶金部直接領導,黨的關系隸屬中共中央西北局。到1966年末,公司下屬共有11個綜合地質勘探隊、3個地質專業隊和一所一廠一院一校共18個地勘單位,職工人數11500人。工作范圍仍是整個西北地區。
1971年5月,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下放陜西省,實行部省雙重領導,以陜西省為主管理,公司所屬的青海、甘肅、新疆地區地勘隊伍下放到各省管理,11月,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改名為陜西冶金地質勘探公司。下屬單位共有七個野外地質隊:711隊、712隊、713隊、714隊、715隊、716隊、717隊;兩個專業隊:物探水文隊、測量隊以及地質研究所、修造廠、職工醫院、七二一大學,共13個下屬單位,職工5686人,只負責陜西省地質工作。
1978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陜西冶金地質勘探公司歸屬冶金部直屬,更名為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
1979年5月,714隊劃歸冶金部黃金局領導。
1979年,寧夏自治區冶金局礦山公司冶金地質勘探隊劃歸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領導,更名為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寧夏地質隊。
1983年4月,根據國家戰略調整,有色金屬工業從冶金部劃出,成立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從1983年11月起,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716隊留冶金部管理)直屬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領導。
1984年2月,冶金部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改名為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西北地質勘探公司。1984年8月公司下屬單位統一更名,將各地質隊名稱改為“西北有色金屬XXX地質勘探隊”。
1989年11月,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西北地質勘探公司更名為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西北地質勘查局,下屬單位名稱統一改為“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XXX總隊。
2000年7月,根據國家統一安排,屬地化歸陜西省管理,為正廳級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事業編制5178人。9月,寧夏總隊下放寧夏自治區管理。
2001年3月,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西北地質勘查局更名為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下屬單位共11個:711、712、713、715、717總隊,水工隊、研究院、物化探總隊、機械研究所、測繪院、西北有色醫院。
2009年2月,為了進一步深化陜西省地勘單位改革,加快地勘單位的發展,根據省政府的統一安排,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改制成立了西北有色地質礦業集團有限公司。
當前,在陜西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在省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西北有色地質礦業集團有限公司作為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的承繼主體,已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順利實現了由事業向企業的轉變,各項工作正常開展。下一步,西北有色地質礦業集團有限公司將繼續堅持地礦一體化發展道路,做大做強地勘經濟;同時深化國際經營水平,鞏固現有境外資源開發基地,奮力打造一個國際化地礦集團。
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西北有色地質礦業集團有限公司)始建于1957年,前身是原冶金工業部地質局407地質勘探隊,以秦嶺地區為工作基地,扎根陜西,逐步發展壯大。
1958年初,冶金部決定以407隊為基礎,組建冶金部陜西冶金工業管理局,統一管理陜西省冶金地質勘探工作以及省內其他冶金企事業單位。
1958年上半年,陜西省委、省政府為加強對冶金工業的管理,經與冶金部商定,冶金工業部陜西冶金工業管理局更名為陜西省冶金工業局,由部、省雙重領導,以陜西省為主管理。
1958年10月,陜西省人民政府決定成立陜西省冶金工業局礦山地質公司,職工人數5442人。1959年5月,陜西省冶金工業局礦山地質公司更名為陜西省冶金工業局地質勘探公司。
1962年8月,以陜西省冶金工業局為基礎,以陜西省冶金地質勘探公司為主體的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正式成立,統一管理陜西、甘肅、寧夏、新疆4省區的冶金地質勘探隊伍(從1963年起,青海地區冶金地質勘探隊伍也劃歸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管理)。公司由冶金部直接領導,黨的關系隸屬中共中央西北局。到1966年末,公司下屬共有11個綜合地質勘探隊、3個地質專業隊和一所一廠一院一校共18個地勘單位,職工人數11500人。工作范圍仍是整個西北地區。
1971年5月,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下放陜西省,實行部省雙重領導,以陜西省為主管理,公司所屬的青海、甘肅、新疆地區地勘隊伍下放到各省管理,11月,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改名為陜西冶金地質勘探公司。下屬單位共有七個野外地質隊:711隊、712隊、713隊、714隊、715隊、716隊、717隊;兩個專業隊:物探水文隊、測量隊以及地質研究所、修造廠、職工醫院、七二一大學,共13個下屬單位,職工5686人,只負責陜西省地質工作。
1978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陜西冶金地質勘探公司歸屬冶金部直屬,更名為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
1979年5月,714隊劃歸冶金部黃金局領導。
1979年,寧夏自治區冶金局礦山公司冶金地質勘探隊劃歸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領導,更名為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寧夏地質隊。
1983年4月,根據國家戰略調整,有色金屬工業從冶金部劃出,成立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從1983年11月起,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716隊留冶金部管理)直屬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領導。
1984年2月,冶金部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改名為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西北地質勘探公司。1984年8月公司下屬單位統一更名,將各地質隊名稱改為“西北有色金屬XXX地質勘探隊”。
1989年11月,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西北地質勘探公司更名為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西北地質勘查局,下屬單位名稱統一改為“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XXX總隊。
2000年7月,根據國家統一安排,屬地化歸陜西省管理,為正廳級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事業編制5178人。9月,寧夏總隊下放寧夏自治區管理。
2001年3月,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西北地質勘查局更名為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下屬單位共11個:711、712、713、715、717總隊,水工隊、研究院、物化探總隊、機械研究所、測繪院、西北有色醫院。
2009年2月,為了進一步深化陜西省地勘單位改革,加快地勘單位的發展,根據省政府的統一安排,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改制成立了西北有色地質礦業集團有限公司。
當前,在陜西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在省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西北有色地質礦業集團有限公司作為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的承繼主體,已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順利實現了由事業向企業的轉變,各項工作正常開展。下一步,西北有色地質礦業集團有限公司將繼續堅持地礦一體化發展道路,做大做強地勘經濟;同時深化國際經營水平,鞏固現有境外資源開發基地,奮力打造一個國際化地礦集團。
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西北有色地質礦業集團有限公司)始建于1957年,前身是原冶金工業部地質局407地質勘探隊,以秦嶺地區為工作基地,扎根陜西,逐步發展壯大。
1958年初,冶金部決定以407隊為基礎,組建冶金部陜西冶金工業管理局,統一管理陜西省冶金地質勘探工作以及省內其他冶金企事業單位。
1958年上半年,陜西省委、省政府為加強對冶金工業的管理,經與冶金部商定,冶金工業部陜西冶金工業管理局更名為陜西省冶金工業局,由部、省雙重領導,以陜西省為主管理。
1958年10月,陜西省人民政府決定成立陜西省冶金工業局礦山地質公司,職工人數5442人。1959年5月,陜西省冶金工業局礦山地質公司更名為陜西省冶金工業局地質勘探公司。
1962年8月,以陜西省冶金工業局為基礎,以陜西省冶金地質勘探公司為主體的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正式成立,統一管理陜西、甘肅、寧夏、新疆4省區的冶金地質勘探隊伍(從1963年起,青海地區冶金地質勘探隊伍也劃歸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管理)。公司由冶金部直接領導,黨的關系隸屬中共中央西北局。到1966年末,公司下屬共有11個綜合地質勘探隊、3個地質專業隊和一所一廠一院一校共18個地勘單位,職工人數11500人。工作范圍仍是整個西北地區。
1971年5月,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下放陜西省,實行部省雙重領導,以陜西省為主管理,公司所屬的青海、甘肅、新疆地區地勘隊伍下放到各省管理,11月,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改名為陜西冶金地質勘探公司。下屬單位共有七個野外地質隊:711隊、712隊、713隊、714隊、715隊、716隊、717隊;兩個專業隊:物探水文隊、測量隊以及地質研究所、修造廠、職工醫院、七二一大學,共13個下屬單位,職工5686人,只負責陜西省地質工作。
1978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陜西冶金地質勘探公司歸屬冶金部直屬,更名為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
1979年5月,714隊劃歸冶金部黃金局領導。
1979年,寧夏自治區冶金局礦山公司冶金地質勘探隊劃歸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領導,更名為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寧夏地質隊。
1983年4月,根據國家戰略調整,有色金屬工業從冶金部劃出,成立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從1983年11月起,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716隊留冶金部管理)直屬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領導。
1984年2月,冶金部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改名為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西北地質勘探公司。1984年8月公司下屬單位統一更名,將各地質隊名稱改為“西北有色金屬XXX地質勘探隊”。
1989年11月,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西北地質勘探公司更名為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西北地質勘查局,下屬單位名稱統一改為“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XXX總隊。
2000年7月,根據國家統一安排,屬地化歸陜西省管理,為正廳級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事業編制5178人。9月,寧夏總隊下放寧夏自治區管理。
2001年3月,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西北地質勘查局更名為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下屬單位共11個:711、712、713、715、717總隊,水工隊、研究院、物化探總隊、機械研究所、測繪院、西北有色醫院。
2009年2月,為了進一步深化陜西省地勘單位改革,加快地勘單位的發展,根據省政府的統一安排,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改制成立了西北有色地質礦業集團有限公司。
當前,在陜西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在省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西北有色地質礦業集團有限公司作為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的承繼主體,已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順利實現了由事業向企業的轉變,各項工作正常開展。下一步,西北有色地質礦業集團有限公司將繼續堅持地礦一體化發展道路,做大做強地勘經濟;同時深化國際經營水平,鞏固現有境外資源開發基地,奮力打造一個國際化地礦集團。
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西北有色地質礦業集團有限公司)始建于1957年,前身是原冶金工業部地質局407地質勘探隊,以秦嶺地區為工作基地,扎根陜西,逐步發展壯大。
1958年初,冶金部決定以407隊為基礎,組建冶金部陜西冶金工業管理局,統一管理陜西省冶金地質勘探工作以及省內其他冶金企事業單位。
1958年上半年,陜西省委、省政府為加強對冶金工業的管理,經與冶金部商定,冶金工業部陜西冶金工業管理局更名為陜西省冶金工業局,由部、省雙重領導,以陜西省為主管理。
1958年10月,陜西省人民政府決定成立陜西省冶金工業局礦山地質公司,職工人數5442人。1959年5月,陜西省冶金工業局礦山地質公司更名為陜西省冶金工業局地質勘探公司。
1962年8月,以陜西省冶金工業局為基礎,以陜西省冶金地質勘探公司為主體的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正式成立,統一管理陜西、甘肅、寧夏、新疆4省區的冶金地質勘探隊伍(從1963年起,青海地區冶金地質勘探隊伍也劃歸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管理)。公司由冶金部直接領導,黨的關系隸屬中共中央西北局。到1966年末,公司下屬共有11個綜合地質勘探隊、3個地質專業隊和一所一廠一院一校共18個地勘單位,職工人數11500人。工作范圍仍是整個西北地區。
1971年5月,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下放陜西省,實行部省雙重領導,以陜西省為主管理,公司所屬的青海、甘肅、新疆地區地勘隊伍下放到各省管理,11月,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改名為陜西冶金地質勘探公司。下屬單位共有七個野外地質隊:711隊、712隊、713隊、714隊、715隊、716隊、717隊;兩個專業隊:物探水文隊、測量隊以及地質研究所、修造廠、職工醫院、七二一大學,共13個下屬單位,職工5686人,只負責陜西省地質工作。
1978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陜西冶金地質勘探公司歸屬冶金部直屬,更名為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
1979年5月,714隊劃歸冶金部黃金局領導。
1979年,寧夏自治區冶金局礦山公司冶金地質勘探隊劃歸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領導,更名為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寧夏地質隊。
1983年4月,根據國家戰略調整,有色金屬工業從冶金部劃出,成立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從1983年11月起,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716隊留冶金部管理)直屬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領導。
1984年2月,冶金部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改名為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西北地質勘探公司。1984年8月公司下屬單位統一更名,將各地質隊名稱改為“西北有色金屬XXX地質勘探隊”。
1989年11月,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西北地質勘探公司更名為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西北地質勘查局,下屬單位名稱統一改為“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XXX總隊。
2000年7月,根據國家統一安排,屬地化歸陜西省管理,為正廳級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事業編制5178人。9月,寧夏總隊下放寧夏自治區管理。
2001年3月,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西北地質勘查局更名為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下屬單位共11個:711、712、713、715、717總隊,水工隊、研究院、物化探總隊、機械研究所、測繪院、西北有色醫院。
2009年2月,為了進一步深化陜西省地勘單位改革,加快地勘單位的發展,根據省政府的統一安排,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改制成立了西北有色地質礦業集團有限公司。
當前,在陜西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在省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西北有色地質礦業集團有限公司作為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的承繼主體,已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順利實現了由事業向企業的轉變,各項工作正常開展。下一步,西北有色地質礦業集團有限公司將繼續堅持地礦一體化發展道路,做大做強地勘經濟;同時深化國際經營水平,鞏固現有境外資源開發基地,奮力打造一個國際化地礦集團。
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西北有色地質礦業集團有限公司)始建于1957年,前身是原冶金工業部地質局407地質勘探隊,以秦嶺地區為工作基地,扎根陜西,逐步發展壯大。
1958年初,冶金部決定以407隊為基礎,組建冶金部陜西冶金工業管理局,統一管理陜西省冶金地質勘探工作以及省內其他冶金企事業單位。
1958年上半年,陜西省委、省政府為加強對冶金工業的管理,經與冶金部商定,冶金工業部陜西冶金工業管理局更名為陜西省冶金工業局,由部、省雙重領導,以陜西省為主管理。
1958年10月,陜西省人民政府決定成立陜西省冶金工業局礦山地質公司,職工人數5442人。1959年5月,陜西省冶金工業局礦山地質公司更名為陜西省冶金工業局地質勘探公司。
1962年8月,以陜西省冶金工業局為基礎,以陜西省冶金地質勘探公司為主體的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正式成立,統一管理陜西、甘肅、寧夏、新疆4省區的冶金地質勘探隊伍(從1963年起,青海地區冶金地質勘探隊伍也劃歸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管理)。公司由冶金部直接領導,黨的關系隸屬中共中央西北局。到1966年末,公司下屬共有11個綜合地質勘探隊、3個地質專業隊和一所一廠一院一校共18個地勘單位,職工人數11500人。工作范圍仍是整個西北地區。
1971年5月,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下放陜西省,實行部省雙重領導,以陜西省為主管理,公司所屬的青海、甘肅、新疆地區地勘隊伍下放到各省管理,11月,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改名為陜西冶金地質勘探公司。下屬單位共有七個野外地質隊:711隊、712隊、713隊、714隊、715隊、716隊、717隊;兩個專業隊:物探水文隊、測量隊以及地質研究所、修造廠、職工醫院、七二一大學,共13個下屬單位,職工5686人,只負責陜西省地質工作。
1978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陜西冶金地質勘探公司歸屬冶金部直屬,更名為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
1979年5月,714隊劃歸冶金部黃金局領導。
1979年,寧夏自治區冶金局礦山公司冶金地質勘探隊劃歸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領導,更名為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寧夏地質隊。
1983年4月,根據國家戰略調整,有色金屬工業從冶金部劃出,成立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從1983年11月起,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716隊留冶金部管理)直屬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領導。
1984年2月,冶金部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改名為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西北地質勘探公司。1984年8月公司下屬單位統一更名,將各地質隊名稱改為“西北有色金屬XXX地質勘探隊”。
1989年11月,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西北地質勘探公司更名為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西北地質勘查局,下屬單位名稱統一改為“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XXX總隊。
2000年7月,根據國家統一安排,屬地化歸陜西省管理,為正廳級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事業編制5178人。9月,寧夏總隊下放寧夏自治區管理。
2001年3月,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西北地質勘查局更名為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下屬單位共11個:711、712、713、715、717總隊,水工隊、研究院、物化探總隊、機械研究所、測繪院、西北有色醫院。
2009年2月,為了進一步深化陜西省地勘單位改革,加快地勘單位的發展,根據省政府的統一安排,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改制成立了西北有色地質礦業集團有限公司。
當前,在陜西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在省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西北有色地質礦業集團有限公司作為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的承繼主體,已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順利實現了由事業向企業的轉變,各項工作正常開展。下一步,西北有色地質礦業集團有限公司將繼續堅持地礦一體化發展道路,做大做強地勘經濟;同時深化國際經營水平,鞏固現有境外資源開發基地,奮力打造一個國際化地礦集團。
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西北有色地質礦業集團有限公司)始建于1957年,前身是原冶金工業部地質局407地質勘探隊,以秦嶺地區為工作基地,扎根陜西,逐步發展壯大。
1958年初,冶金部決定以407隊為基礎,組建冶金部陜西冶金工業管理局,統一管理陜西省冶金地質勘探工作以及省內其他冶金企事業單位。
1958年上半年,陜西省委、省政府為加強對冶金工業的管理,經與冶金部商定,冶金工業部陜西冶金工業管理局更名為陜西省冶金工業局,由部、省雙重領導,以陜西省為主管理。
1958年10月,陜西省人民政府決定成立陜西省冶金工業局礦山地質公司,職工人數5442人。1959年5月,陜西省冶金工業局礦山地質公司更名為陜西省冶金工業局地質勘探公司。
1962年8月,以陜西省冶金工業局為基礎,以陜西省冶金地質勘探公司為主體的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正式成立,統一管理陜西、甘肅、寧夏、新疆4省區的冶金地質勘探隊伍(從1963年起,青海地區冶金地質勘探隊伍也劃歸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管理)。公司由冶金部直接領導,黨的關系隸屬中共中央西北局。到1966年末,公司下屬共有11個綜合地質勘探隊、3個地質專業隊和一所一廠一院一校共18個地勘單位,職工人數11500人。工作范圍仍是整個西北地區。
1971年5月,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下放陜西省,實行部省雙重領導,以陜西省為主管理,公司所屬的青海、甘肅、新疆地區地勘隊伍下放到各省管理,11月,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改名為陜西冶金地質勘探公司。下屬單位共有七個野外地質隊:711隊、712隊、713隊、714隊、715隊、716隊、717隊;兩個專業隊:物探水文隊、測量隊以及地質研究所、修造廠、職工醫院、七二一大學,共13個下屬單位,職工5686人,只負責陜西省地質工作。
1978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陜西冶金地質勘探公司歸屬冶金部直屬,更名為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
1979年5月,714隊劃歸冶金部黃金局領導。
1979年,寧夏自治區冶金局礦山公司冶金地質勘探隊劃歸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領導,更名為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寧夏地質隊。
1983年4月,根據國家戰略調整,有色金屬工業從冶金部劃出,成立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從1983年11月起,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716隊留冶金部管理)直屬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領導。
1984年2月,冶金部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改名為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西北地質勘探公司。1984年8月公司下屬單位統一更名,將各地質隊名稱改為“西北有色金屬XXX地質勘探隊”。
1989年11月,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西北地質勘探公司更名為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西北地質勘查局,下屬單位名稱統一改為“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XXX總隊。
2000年7月,根據國家統一安排,屬地化歸陜西省管理,為正廳級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事業編制5178人。9月,寧夏總隊下放寧夏自治區管理。
2001年3月,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西北地質勘查局更名為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下屬單位共11個:711、712、713、715、717總隊,水工隊、研究院、物化探總隊、機械研究所、測繪院、西北有色醫院。
2009年2月,為了進一步深化陜西省地勘單位改革,加快地勘單位的發展,根據省政府的統一安排,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改制成立了西北有色地質礦業集團有限公司。
當前,在陜西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在省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西北有色地質礦業集團有限公司作為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的承繼主體,已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順利實現了由事業向企業的轉變,各項工作正常開展。下一步,西北有色地質礦業集團有限公司將繼續堅持地礦一體化發展道路,做大做強地勘經濟;同時深化國際經營水平,鞏固現有境外資源開發基地,奮力打造一個國際化地礦集團。
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西北有色地質礦業集團有限公司)始建于1957年,前身是原冶金工業部地質局407地質勘探隊,以秦嶺地區為工作基地,扎根陜西,逐步發展壯大。
1958年初,冶金部決定以407隊為基礎,組建冶金部陜西冶金工業管理局,統一管理陜西省冶金地質勘探工作以及省內其他冶金企事業單位。
1958年上半年,陜西省委、省政府為加強對冶金工業的管理,經與冶金部商定,冶金工業部陜西冶金工業管理局更名為陜西省冶金工業局,由部、省雙重領導,以陜西省為主管理。
1958年10月,陜西省人民政府決定成立陜西省冶金工業局礦山地質公司,職工人數5442人。1959年5月,陜西省冶金工業局礦山地質公司更名為陜西省冶金工業局地質勘探公司。
1962年8月,以陜西省冶金工業局為基礎,以陜西省冶金地質勘探公司為主體的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正式成立,統一管理陜西、甘肅、寧夏、新疆4省區的冶金地質勘探隊伍(從1963年起,青海地區冶金地質勘探隊伍也劃歸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管理)。公司由冶金部直接領導,黨的關系隸屬中共中央西北局。到1966年末,公司下屬共有11個綜合地質勘探隊、3個地質專業隊和一所一廠一院一校共18個地勘單位,職工人數11500人。工作范圍仍是整個西北地區。
1971年5月,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下放陜西省,實行部省雙重領導,以陜西省為主管理,公司所屬的青海、甘肅、新疆地區地勘隊伍下放到各省管理,11月,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改名為陜西冶金地質勘探公司。下屬單位共有七個野外地質隊:711隊、712隊、713隊、714隊、715隊、716隊、717隊;兩個專業隊:物探水文隊、測量隊以及地質研究所、修造廠、職工醫院、七二一大學,共13個下屬單位,職工5686人,只負責陜西省地質工作。
1978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陜西冶金地質勘探公司歸屬冶金部直屬,更名為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
1979年5月,714隊劃歸冶金部黃金局領導。
1979年,寧夏自治區冶金局礦山公司冶金地質勘探隊劃歸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領導,更名為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寧夏地質隊。
1983年4月,根據國家戰略調整,有色金屬工業從冶金部劃出,成立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從1983年11月起,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716隊留冶金部管理)直屬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領導。
1984年2月,冶金部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改名為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西北地質勘探公司。1984年8月公司下屬單位統一更名,將各地質隊名稱改為“西北有色金屬XXX地質勘探隊”。
1989年11月,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西北地質勘探公司更名為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西北地質勘查局,下屬單位名稱統一改為“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XXX總隊。
2000年7月,根據國家統一安排,屬地化歸陜西省管理,為正廳級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事業編制5178人。9月,寧夏總隊下放寧夏自治區管理。
2001年3月,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西北地質勘查局更名為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下屬單位共11個:711、712、713、715、717總隊,水工隊、研究院、物化探總隊、機械研究所、測繪院、西北有色醫院。
2009年2月,為了進一步深化陜西省地勘單位改革,加快地勘單位的發展,根據省政府的統一安排,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改制成立了西北有色地質礦業集團有限公司。
當前,在陜西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在省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西北有色地質礦業集團有限公司作為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的承繼主體,已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順利實現了由事業向企業的轉變,各項工作正常開展。下一步,西北有色地質礦業集團有限公司將繼續堅持地礦一體化發展道路,做大做強地勘經濟;同時深化國際經營水平,鞏固現有境外資源開發基地,奮力打造一個國際化地礦集團。
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西北有色地質礦業集團有限公司)始建于1957年,前身是原冶金工業部地質局407地質勘探隊,以秦嶺地區為工作基地,扎根陜西,逐步發展壯大。
1958年初,冶金部決定以407隊為基礎,組建冶金部陜西冶金工業管理局,統一管理陜西省冶金地質勘探工作以及省內其他冶金企事業單位。
1958年上半年,陜西省委、省政府為加強對冶金工業的管理,經與冶金部商定,冶金工業部陜西冶金工業管理局更名為陜西省冶金工業局,由部、省雙重領導,以陜西省為主管理。
1958年10月,陜西省人民政府決定成立陜西省冶金工業局礦山地質公司,職工人數5442人。1959年5月,陜西省冶金工業局礦山地質公司更名為陜西省冶金工業局地質勘探公司。
1962年8月,以陜西省冶金工業局為基礎,以陜西省冶金地質勘探公司為主體的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正式成立,統一管理陜西、甘肅、寧夏、新疆4省區的冶金地質勘探隊伍(從1963年起,青海地區冶金地質勘探隊伍也劃歸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管理)。公司由冶金部直接領導,黨的關系隸屬中共中央西北局。到1966年末,公司下屬共有11個綜合地質勘探隊、3個地質專業隊和一所一廠一院一校共18個地勘單位,職工人數11500人。工作范圍仍是整個西北地區。
1971年5月,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下放陜西省,實行部省雙重領導,以陜西省為主管理,公司所屬的青海、甘肅、新疆地區地勘隊伍下放到各省管理,11月,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改名為陜西冶金地質勘探公司。下屬單位共有七個野外地質隊:711隊、712隊、713隊、714隊、715隊、716隊、717隊;兩個專業隊:物探水文隊、測量隊以及地質研究所、修造廠、職工醫院、七二一大學,共13個下屬單位,職工5686人,只負責陜西省地質工作。
1978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陜西冶金地質勘探公司歸屬冶金部直屬,更名為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
1979年5月,714隊劃歸冶金部黃金局領導。
1979年,寧夏自治區冶金局礦山公司冶金地質勘探隊劃歸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領導,更名為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寧夏地質隊。
1983年4月,根據國家戰略調整,有色金屬工業從冶金部劃出,成立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從1983年11月起,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716隊留冶金部管理)直屬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領導。
1984年2月,冶金部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改名為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西北地質勘探公司。1984年8月公司下屬單位統一更名,將各地質隊名稱改為“西北有色金屬XXX地質勘探隊”。
1989年11月,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西北地質勘探公司更名為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西北地質勘查局,下屬單位名稱統一改為“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XXX總隊。
2000年7月,根據國家統一安排,屬地化歸陜西省管理,為正廳級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事業編制5178人。9月,寧夏總隊下放寧夏自治區管理。
2001年3月,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西北地質勘查局更名為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下屬單位共11個:711、712、713、715、717總隊,水工隊、研究院、物化探總隊、機械研究所、測繪院、西北有色醫院。
2009年2月,為了進一步深化陜西省地勘單位改革,加快地勘單位的發展,根據省政府的統一安排,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改制成立了西北有色地質礦業集團有限公司。
當前,在陜西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在省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西北有色地質礦業集團有限公司作為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的承繼主體,已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順利實現了由事業向企業的轉變,各項工作正常開展。下一步,西北有色地質礦業集團有限公司將繼續堅持地礦一體化發展道路,做大做強地勘經濟;同時深化國際經營水平,鞏固現有境外資源開發基地,奮力打造一個國際化地礦集團。